中国CDMO供应链国产趋势

如今的全球竞争壁垒是健全的供应链生态,掌握了供应链话语权,自然可以向“中国创造”迈进,但如果将目光聚焦到几十年前,引起全球产业链转移到中国的主要原因,还是性价比——这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看来,是核心竞争力,同样也适用于国内CDMO行业。但我们面临一个普通制造业(比如袜子、衬衫),都不太会面临的问题——高精密设备仪器的国产化率太低导致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如今的全球竞争壁垒是健全的供应链生态,掌握了供应链话语权,自然可以向“中国创造”迈进,但如果将目光聚焦到几十年前,引起全球产业链转移到中国的主要原因,还是性价比——这在制造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看来,是核心竞争力,同样也适用于国内CDMO行业。但我们面临一个普通制造业(比如袜子、衬衫),都不太会面临的问题——高精密设备仪器的国产化率太低导致成本下降空间有限。

根据利穗科技测算,大分子CDMO产业的设备费用占相关成本约一半,其中生物反应器和层析设备占比最大;其次是耗材,主要是层析介质;再次是原材料,其中关键是无血清培养基。受制于核心技术,成本难以降低。只有通过国产研发和替代,才能真正实现中国CDMO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CDMO产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差距就是机会

陈建新:国外大分子CDMO已经发展几十年,相对是比较成熟的,形成了一个大型公司全面、小型公司细分的产业格局。国内大分子CDMO行业起步较晚,直到目前,能拿到商业化批件的案例也很少。中国大分子CDMO产业早期的里程碑,应该是药明生物帮助何大一博士创立的中裕生物生产HIV抗体ibalizumab-uiyk/TMB-355(商品名 Trogarzo),最终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生产批件这一事件,这也是中国的大分子CDMO公司第一次获得FDA的认可。

但就在国内大分子CDMO发展的短短十几年中,技术上还是实现了比较大的飞跃。首先在表达量上,最早期可能只有几十毫克、几百毫克每升,到现在为止,可以做到五克以上,甚至做到十克、十几克每升。这是得益于海归科研人员与国内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也与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成长有密切关系。

另外和创新药的高速发展同步,CDMO也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从单抗为主到现在有多抗、ADC、融合蛋白、核酸、细胞产品等等,对CDMO的生产技术和工艺开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DMO企业必须要做到一定的规模,才能真正满足国内外不同用户的需求。另外在合规、国际化方面,还需要更多的积累,以实现CDMO公司业务的全球化及持续发展。

未来,进入到商业化阶段的产品会越来越多,能够做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one-stop-shop)的公司,才是CDMO行业的翘楚。

国内这几年,受益于投资者对于创新药行业的投资热潮,新兴的CDMO企业非常多,看似是在一个非理性的泡沫期。但从其它行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及从海外CDMO行业的发展经验看,这又是一个常见的、符合商业周期的现象,因为适当的投资泡沫给了企业及行业探索不同商业模式及尝试不同技术的机会。

挤泡沫的过程会伴随部分的公司调整,兼并,这就倒逼各家企业要确定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发展自身的技术和壁垒。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的企业会慢慢开始走向成熟期,真正具有实力,具有未来商业化潜力,最终会形成和现在国外格局类似,有五到十家比较大型的大分子CDMO,几十家专精特新中小型企业,这样一个整体的CDMO行业格局。

本土CDMO现阶段的优势之一就是性价比, 国产替代将会加强及巩固性价比的优势

陈建新:从CDMO产业的供应链上看,反应器、纯化设备现在开始慢慢国产化了。培养基国内基本上也能做了,填料、滤器方面,国内也有几家做得不错。目前主要的问题,还是各家建立的研发和生产平台,时间比较短;是否能完成同等质量水平的替代,市场需要有更多的例子,比如有中美申报、中外申报的例子来证明他们的可行性。另外,平台的完善、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还需要一段时间检验和提升。有些硬功夫是需要时间积累的,没有捷径可走。

但现在可以加速改变的,是设备仪器的国产化替代。受限于设备和成本,国内外CDMO公司在生产方式上的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就是在反应器的选择上,国外CDMO在生产上是以不锈钢的反应器为主。而国内,现在行业主流是以一次性反应器为主。

反应器的规模是单抗生产成本的核心因素,5000L以上的生产规模,可以将单抗生产成本降至100美元/g以下,这是一次性反应器做不到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主要的CDMO企业使用不锈钢反应器的。臻格生物是前几家主要使用不锈钢反应器的CDMO企业。大型不锈钢反应器能提供比较高的性价比,而性价比本来就是本土企业的优势。

本来从价格来讲,国内的CDMO当然应该比国外的CDMO便宜很多。但目前,我们现在用的设备,基本上90%以上是进口的。设备的成本占到整个商业成本(除土建外)1/3的比重。

不锈钢反应器和相应的配套系统,目前主要以进口为主;但逐渐开始能国产了,当然其中一些关键的零部件,还是进口的。

另外,还有更核心的技术,比如说操作系统、工具软件、精密仪器、分析设备,基本上国内短期内都没有办法替代。所以说要实现国产化还有很长的道路。

总结:机会在困难的硬币背面

政策层面,《“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全篇16次提到供应链,明确提出“实现供应链稳定可控”。各地各级政府也开始出台扶持专精特新的供应链企业的专门政策。

而从市场角度,中信建投日前发布的研报指出,全球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2019年的2860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7680亿美元,我国生物药市场空间将由2019年的3120亿元增至2030年的13030亿元。

全球生物制药设备+耗材整体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增速超过10%,其中设备占比约46%,耗材占比54%。据测算,2021年国内生物制药上游耗材市场规模约127亿元,2025年将达到约265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未计入新冠疫苗增量)。主要包括培养基、色谱填料/层析介质、一次性生物反应器/储液袋及其配件、微载体、滤器滤膜等细分领域。所以,“专精特新”并不仅仅是国家战略需要,市场前景更是星辰大海。

目前,供应链上已经有一些国内企业做出一些成绩,填料方面有纳微科技、赛分科技;滤器有科百特;一次性反应器有深耕十多年的乐纯生物;纯化设备有利穗科技、荣捷生物;反应器有森松国际和安及义;培养基有健顺、奥浦迈、多宁;包括臻格生物,也在根据客户需求和发挥自身优势,在研发和生产培养基,目前可以达到替代进口培养基的水平。因为对于CDMO企业来说,中后期的项目,60-70%的培养基都是用进口的,它是决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非常关键的一环,所以臻格也希望将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才能够为客户持续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但这还只是CDMO供应链国产替代的一小步。技术的积累完善,仍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市场越细分,功能越精细复杂,替代越难,需要国家和行业制定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和政策的双引擎作用。并且一定要意识到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意识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的积累无法急功近利,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好国产化。 ——(作者:医药魔方)


                                                                                                                                                                                               2022-02-19